一、原因分析:1)水灰比过大。工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了方便施工,向混凝土中加入大量水,导致水灰比过大。2)剪力墙根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小。由于浇筑现浇板时未能有效地控制墙体钢筋的位置,造成局部剪力墙根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小,导致墙体外侧水平钢筋或暗柱箍筋紧贴模板,阻碍浆液向下流动,往往停留在最下一层水平钢筋距地20~50mm处,混凝土浆液不能到达剪力墙根部,从而产生烂根现象。3)漏浆。项目部管理不到位,技术交底走过场。楼面浇筑时,混凝土表面不平整,剪力墙根部楼面不平,造成墙侧模与楼面之间有宽度不等的缝隙。在支模时,模板下面未用海绵条或水泥砂浆堵缝,造成墙体在有缝隙的一侧烂根。4)剪力墙侧模根部跑模。墙侧模板的底部固定不牢,浇筑混凝土时模板下边缘发生变形,导致跑模,跑模严重的地方造成墙根部混凝土呈喇叭状,同时在根部有烂根情况岀现;跑模轻微者,在墙根部岀现漏浆而形成烂根现象。5)墙根部欠振、漏振。振捣人员技术不熟悉、责任心不强,在浇筑过程中没有管理人员在现场进行监督,振捣人员少,振捣不及时,混凝土内水份被楼板或木模板吸收,造成混凝土塑性损失,以及振动棒插入的深度不够或振捣不到位,底部未振透,振捣不匀,交接班时,交待不清,造成漏振;在振捣的地方,因钢筋和粗骨料的阻碍,水泥砂浆无法流到剪力墙根部,造成剪力墙烂根现象。
二、控制措施:1)劳动力控制,质量控制应从源头开始。选择经验丰富、责任心强的施工队伍,并进行培训交底,应保证现场操作工人数量,尤其是专业振捣工人的数量,保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工人施工技术过硬、振捣到位,安排专人跟踪督察。2)严格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。钢筋施工中采用梯形筋、定距框、内撑筋、保护层垫块及钢筋定位器来控制水平及竖向钢筋绑扎位置,使得结构钢筋控制在某个固定位置,而无法发生变形或位移,从而保证结构钢筋位置满足图纸要求;浇筑中操作人员尽量避免机械碰撞钢筋,并派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正;3)减少墙根部漏浆,在混凝土浇筑前,及时清理墙根垃圾。在浇筑混凝土楼面时,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平整度,在支模前沿墙边线粘贴单面胶海棉条,保证墙侧面模安装校正后与现浇板严密无缝隙,杜绝模内混凝土浆液漏岀,从而保证避免因漏浆而造成的烂根。4)防止模板跑模。准确计算剪力墙体根部的模板侧压力,是保证模板整体稳定性及不跑模的手段;支撑及龙骨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施工,紧固件应达到一定的紧固要求,对拉螺栓、支撑、龙骨与接触面接触密实,不得岀现虑设、浮搁或松动现象,模板自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,在剪力墙根部距楼面100mm处设一根对拉螺栓,防止模板底部变形,在墙体混凝土浇筑前,要派专人严格检查验收,确保支模质量合格。5)防止漏浆。选择有一定振捣经验、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技术熟练的工人操作。前后班交接时,必须有质量监督或技术管理人员参加,组织好交底程序,并形成交底记录。
(陈必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