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建筑业发展,建筑物体积越来越庞大,建筑物体型愈来愈复杂,建筑物高低错落等等原因引起建筑物产生多种裂缝,不但影响建筑物外型美观,而且能引起影响正常使用功能,严重还能形成建筑结构安全隐患。建筑造型学、建筑结构力学、建筑材料学等就这些问题,提出了一系列防范措施,在适当部位留滞混凝土后浇带,就是解决这些裂缝的方法之一。下面逐一介绍各种混凝土后浇带留置部位、原理和施工方法。
一、混凝土后浇带留置部位种类和原理
1、混凝土徐变后浇带。此类后浇混凝土带就是在单方向长度超长,混凝土的抗长强度克服不了混凝土徐变应力,产生混凝土上下贯通裂缝,徐变值愈大,产生的徐变应力越大。徐变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中胶结材料硬化、失水而引起的体积收缩。单方向越长,徐变值越大。因此,国家规范规定地下混凝土构件单方向长度>40米,地上混凝土现浇构件>45米,裸露混凝土构件>30米,必须留置后浇带, 60天后混凝土徐变基本结束后,再二次对后浇带混凝土进行补浇。
2、建筑结构沉降混凝土后浇带。整幢建筑物各部位高度、层数不一定完全一样,或者即使高度、层数相同、楼层使用荷载相差很大。房屋基础设计时已作考虑,但是由于地质不确定原因,可能产生不同地基变型(沉降、滑移等),引起建筑物产生45°-60°沉降裂缝。为克服此类裂缝,国家规范规定,层数相差两层以上或高度相差≥6米,必须设沉降后浇带。此类后浇带必须等主体结构全部完成后,地基变形基本结束,方可二次补浇后浇带混凝土。
3、平面几何型状突变混凝土后浇带。建筑平面几何尺寸突变,即建筑平面突然由狭变宽平面,或“T”型建筑平面,或“L”建筑平面,或“I”字型建筑平面等。此部位称平面突变部位,在突变部位锐角交接处必然产生应力集中,裂缝先由外角开始,逐渐向室内延伸。因此,必须在这些关键部留置混凝土后浇带。二次浇筑混凝土必须间隔60天以上,类似混凝土徐变后浇带施工方法。
二、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方法
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方法。后浇带原有两边混凝土梁、板原存支撑不可拆除,等后浇带混凝土达强变后,再一起拆除。二次浇混凝土前,必须将后浇带中建筑垃圾清理干净,并凿除两侧已完混凝土部位松散层,浮动石子、水泥薄膜以及残存模板木方,后浇带两侧裸露坚硬实面,清水冲洗,湿润24小时。浇筑二次混凝土先刷浆后浇混凝土,混凝土强度高于原结构混凝土一个等级,两者间隔不得超1小时。施工中应严格禁止刷浆干燥后,再浇混凝土,否则所刷水泥浆干后就成隔离层。
(李立宏)